长城一号公路贯通 大同各大景点连接
10月18日,总里程1.3万公里的山西黄河、长城、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。其中,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以“边塞古风、跨越长城”为主题,北起大同天镇平远头,沿外长城向西至忻州偏关老牛湾,再向东沿内长城至忻州繁峙平型关,最后向北延伸至大同天镇平远头形成环线,贯穿大同、朔州、忻州三个地级市,除了一条主线、还包括多条支线和连接线,连接云冈石窟、悬空寺、应县木塔、五台山、雁门关等A级及以上景区63个,覆盖非A级旅游资源(点)273个。
事实上,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百废待兴,不少村民用长城砖块建起民居,对于长城的保护缺乏意识。不过现在,守护长城成了山西人民的共识。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是长城保护的重要举措,比如大同每年聘用长城沿线村民400余名担任长城保护员,就近对长城资源进行日常看护,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起到了有效链接。
2020年,分布在山西的明长城李二口段、明长城镇边堡段等8段明长城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。这些以夯土建造自明末以来从未被修复,但烽火台串联的残垣断壁却依然清晰。去年,大同天镇县建起一座长城博物馆,作为对长城公益的宣传,呼吁全社会增强保护长城的意识。
大同市新荣区得胜堡位于市区以北40公里处,是明长城大同镇的关键关口,起初由黄土夯筑而成,后用长城砖包起来,形成砖包长城。这里曾是“隆庆和议”开放互市口岸的马市遗址,得胜堡以保护性的开发保留下了原生态的城墙与门楼。
11月5日,在得胜堡,几个年轻人从内蒙古一路骑行而来,只因喜欢这里的古建筑。前不久,新荣还迎来几位爱尔兰游客,因为对长城的向往,从大同市区坐了1个多小时的出租车特意来到这里。
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,还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,比如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。
历史上,大同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的一个缓冲地带,也造就了大同开放、包容的城市品格。公元398年,北魏迁都平城(今大同),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,修建云冈石窟。工匠来自五湖四海,是胡汉文化、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历史见证。
文物看一眼“少”一眼。云冈石窟通过数字化保护,减少对传统文物的物理损伤,通过数字化手段“可移动石窟”在全国各地进行展览,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。
城市新生
2024年10月1日的一场大雪,让“胡天八月即飞雪”这句诗在大同变得具象化。雪中的云冈石窟“火”上热搜,“大佛安详的面容在雪中有一种宿命感”。
“雪早已不是千年前的雪,行人也不是千年前的行人,只有佛还是千年前的佛,平静地俯瞰着千年间的人间。”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发出评论。
“之前云冈石窟的年客流量从未突破300万,而今年8月就已经突破了这个数字,到现在已经超过400万人次了,这简直不可想象。”11月6日,大同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截至今年10月底,大同全市30家A级旅游景区已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,较去年同期增幅107%。
大同市文旅局党组书记牛志刚曾表示,在大同“人人都是文旅人”的观念深入市民心中。比如,在旅游旺季,为了迎接大量的游客,大同市博物馆不仅周一不闭馆,甚至营业至晚上8点,在国内相当罕见。